新浪财经北美站 康路
2025年3月30日,第十一届耶鲁中美峰会举行。本届峰会以“汇聚岸边:未来之桥”(Gathering on the Shore: The Bridge to the Future)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中美两国在学术、商界和科技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新浪财经作为合作伙伴出席报道。
论坛期间,碳生万物公司执行董事、特斯拉前全球副总裁任宇翔与耶鲁大学能源研究学院客座教授、可持续金融研究所所长 Cary Krosinsky 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围绕全球能源转型、碳材料替代、产业逻辑等议题展开探讨。
任宇翔指出,在当前全球碳中和语境中,“碳源”问题被严重低估。现代社会并不仅仅依赖煤、油、天然气作为能源,更依赖它们提供碳原子构建基础材料。他强调:“从地板、建筑材料到衣服、塑料、药品,我们所依赖的一切,都或多或少源于化石碳。如果它们明天消失,现代生活将难以为继。”
他认为,真正可持续且规模足够的替代碳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解决路径在于“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 DAC)。碳生万物正致力于将 CO₂ 直接转化为化学品、合成燃料等可用产品,为现代工业提供绿色碳原料。
“我们不只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底换碳信用,而是要将它转化为构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二氧化碳是新的石油。”任宇翔同时表示,企业应跳出碳信用和补贴路径,真正通过商业逻辑实现闭环。
Cary Krosinsky 指出,这一趋势恰恰是全球气候科技风险投资所聚焦的核心之一。过去几年间,全球已向各类气候科技初创企业投入了约 1500–2000 亿美元,涵盖农业、交通、制造、能源等多个领域。他指出,虽然技术创新多发生于美国,但应该面向全球。
“我们看到很多初创公司只关心如何获取美国本土的政策补贴,根本没考虑如何将技术在全球落地。”Krosinsky 表示,在参与美国能源部关于氢能的研讨中,他注意到在 70 人的会议中,居然没有人关注中国在氢能上的进展,“这太不可思议了”。
两位嘉宾还不约而同对当前全球治理结构表达了失望。Krosinsky直言,现行的气候多边机制效率低下,“联合国气候大会(COP)依赖一致决议,而一致从未真正发生。我们年复一年在浪费时间。”
他主张应建立由国家、企业与机构组成的“愿意者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以共识先行、行动导向方式替代僵化的全球机制。“我们需要底层共建,而非自上而下的形式主义。”
他表示自己已不再等待政策或政府资金,而是用自己的资源推动技术落地。他说:“作为工程师,我更愿意脚踏实地去构建一个真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再参与没有实效的讨论。”
附部分对话实录(有删减):
任宇翔:除了寻找替代能源,更紧迫的是要找到替代碳源。当人们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时,通常是将它们视作能源来源,但它们远不止于此。它们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碳材料的来源。 你环顾四周,从地板、建筑材料,到衣服、包装甚至食品,这一切几乎都依赖化石能源直接或间接提供的碳。如果煤和油明天从地球上消失,我们的生活方式将根本无法维持。
所以,在我们说要“彻底摆脱煤炭和石油”之前,我们必须先找到一个可持续、足够大的替代碳源,并开发出能够把这种碳转化为现代工业材料的技术。
这正是我们碳生万物所基于的核心理念。我们相信,唯一可持续且足够规模的替代碳源,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与其相连的海洋中的碳。但我们聚焦于空气中的直接捕碳,因为相对容易部署。而我们不选择把捕获的 CO₂简单地封存到地下换取碳信用,而是要把它转化为可用的碳原料,用于支撑整个化工行业。这听起来非常宏大,但它是现实而且迫切的任务。
Cary Krosinsky:其实这正是过去几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更广泛的趋势——有时被称作气候科技风险投资(Climate Tech VC)。你可能并不完全认为自己是在做 VC 支持的项目,但事实上,你完全是这个潮流中的一部分。
我们估算有 1500 到 2000 亿美元 投入了从可持续农业、电动交通、绿色制造到碳管理等各类初创企业当中,其中很多都是美国主导的技术和创新。
但我们始终面临一个缺口:供需的缺口。这些技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不只是最近几年存在,早在前一届政府时期就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助于全球部署创新技术的环境,包括研究私募股权如何更积极地参与气候解决方案。我们也和很多资产所有人合作,比如纽约州政府养老基金,他们已经承诺投资 400 亿美元到可持续金融中,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放缓步伐。
任宇翔:我非常认同你刚才的判断。整个行业不能再依赖政策驱动。如果你现在想创办一家碳科技公司,你必须要有不依赖补贴也能跑通的商业模型。否则,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根本撑不下去。
我想鼓励新一代学生和创业者,认清现实,机会是有的,但确实会非常难。你需要拼尽全力,把财务模型真正跑通。我始终相信,这事能做成。
我的目标就是把空气中的 CO₂ 转化成我们可以使用的产品——比如航空燃料、船运燃料、化工原料——成本和性能都能与传统化石燃料竞争。
Cary Krosinsky:这很关键。我想分享一个个人经验。我们曾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参与直接空气捕碳、氢能和先进制造的评估。氢能的研究非常前沿,但目前来看,非常贵、非常难,要到 2030 年代才可能规模化。
更让我震惊的是,在一个有 70 人参加的会议室里,没有人提及中国在氢能领域的进展。没有人愿意看看别的国家在干什么。这太奇怪了。
《通胀削减法案》虽然是一项重大政策,但它完全专注于国内问题。我们接触的很多初创企业唯一关心的是怎么拿到补贴。全球市场根本不在他们视野里。
即便到了今天,美国能源部的高级官员还在发推,说美国“必须主导技术”。完全没有全球协作的视角。所以问题是:我们如何走到那一步?如何鼓励彼此,创造真正的双赢合作机制?
任宇翔: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机制,让市场逻辑成为主导,那整个产业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理性发展。
Cary Krosinsky: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最该做的:把讨论变成现实,把创新部署起来。
观众提问:现在看起来每个国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没有什么真正的共同使命感?在这些越来越紧迫的问题面前,我们是否还有协作的可能性?
Cary Krosinsky:你提得很好。其实我在类似场合已经说了很多年了。我们去年底在 NYU 举办了一个有 200 人参与的论坛,讨论的结论也是:目前的国际合作机制是完全失效的。联合国系统,比如 COP 大会,需要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才能推动事项,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我们反而被这些形式主义分散了注意力。我认为我们应该停止那种顶层设计的全球治理尝试,转而采用“愿意行动者联盟”的方式,从下往上推动。
我们需要的是:找一批国家、机构、企业,达成共识,共同投入资金,直接做事。像 SDG 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实是好的,但没有任何执行路径。另外,也需要跳出以西方为主导的视角。
任宇翔:我完全同意。
过去几年太多空谈,实干太少。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已经受够了。我决定自己投钱,亲自去做。我们团队现在进展非常快,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实现 CO₂ 捕集制品的商业化。我们不能再指望政策去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当下。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