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家里家外》走红、刘晓庆入局,短剧真能精品化吗?

  • 创业
  • 2025-03-31 14:09:05
  • 11
  • 更新:2025-03-31 14:09:05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近期,短剧《家里家外》以黑马姿态席卷各大平台,三天播放量突破10亿次,全网话题量超过40亿。该剧对标的题材是长剧领域的年代剧,而在主创的采访和媒体报道中,短剧告别“快餐时代”,“精品短剧”等讨论也频繁出现。

由刘晓庆主演的中老年恋爱题材短剧《萌宝助攻 : 五十岁婚宠》也在近日开播,并借着刘晓庆的标签连上多个微博热搜。这延续了近几年影视公司与从业者进入微短剧的趋势。但这部短剧上线后,则引来了不少剧情“炸裂”的批评。

与2023年时被看作风口但仍处于野蛮生长不同,从去年开始,短剧正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原本的微短剧公司试图进一步拓展题材,以精品化扭转外界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传统影视公司与流媒体入局,确实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

在多方入局争夺增长的市场大盘时,“短剧精品化”更像是个诱人的概念股。

家里家外海报 

被哄抢的“短剧精品化”

对短剧行业自身来说,精品化既有扩大市场的考虑,也是出于对于内容品牌的思考。

在过去几年,短剧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而下沉市场和中老年市场无疑是其主力用户。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24年短剧市场40岁至59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7.3%,6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为12.1%。

一二线城市用户以及年轻用户,无疑是短剧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用户群。对这些人群来说,短剧仍然有着猎奇和粗制滥造的标签,比如在去年,“国产短剧疯了”曾经登上微博热搜,而吐槽对象则是一部“霸总爱上保洁阿姨”的短剧。

图源:微博

虽然不少从业者已经将短剧视为传统影视的颠覆力量,但是许多用户仍然有着内容消费的惯性。短剧公司及平台无疑希望通过精品化策略,让对短剧有刻板印象的用户成为新的消费者。

短剧这几年的野蛮生长,也引来了主流媒体和有关部门的不少批评。类似《微短剧故事越讲越离奇越狗血》《“反常识”“毁三观”,微短剧创作不能如此“儿戏”》的媒体报道,其批评颇为严厉。去年年底,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还提出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管理的具体要求。

对短剧平台和公司而言,“短剧精品化”无疑是扭转大众及媒体印象,并且促使自身主流化的一种手段。比如像《家里家外》这样的年代剧,就不太会出现背离主流价值观以及狗血的批评,并且以方言的形式和当地的文旅结合在了一起。

在今年年初,红果短剧专门举办了精品微短剧产业发展交流会,宣布将“果燃计划”升级为面向全行业的精品微短剧合作计划。而在今年网络视听大会的论坛与演讲中,抖音与红果的相关负责人也频频提到,精品化会是短剧的必由之路。

传统影视公司和平台加速入场,是推进短剧精品化概念的另一重力量。

流媒体在去年开始寻求更多的短剧合作机会。爱奇艺两次升级短剧分账规则,今年又宣布爱奇艺极速版将更名为爱奇艺微短剧。优酷也发布新的分账规则,大幅提高独家短剧的单价。今年初,腾讯视频宣布把剧集预算的10%-20%投入到横屏短剧的开发。

长视频平台的入局,为短剧带来了更多发行机会和资金,有助于短剧抬高其成本,提高制作水准。比如这次《家里家外》的发行平台,就包括了字节系的免费短剧平台红果、以及传统长视频平台爱奇艺和腾讯视频。

传统的影视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短剧。比如推出《三十而已》等爆款剧集的柠萌影视,便成立了短剧子公司“好有本领”,后者2024年共推出42部作品,包括31部付费短剧与11部免费短剧。

2023年,柠萌推出成本600万的短剧《二十九》,主演为演员杨蓉  图源:豆瓣

在这些传统的创作者进入短剧时,为了建立起自己的后发优势,便往往将精品化视作自身的布局方向。比如在最近的爱奇艺微短剧论坛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谈到,“精品化”和“年轻化”是爱奇艺未来微短剧内容的两个标签。

旧框架还是新语法?

人人都在讨论短剧精品化,但内容的进化,不会在这种强大的愿望下就能马上实现。

短剧诞生于碎片化的内容逻辑里。如今这波微短剧浪潮的种子用户和第一批创作者,来自于短视频的内容环境之中。原本主流互联网用户两端的中老年和未成年用户,都进入短视频构建的语态之中,从空间维度,大量下沉市场用户也被转化为短剧的潜在消费用户。

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则规训了大众的消费行为。影视解说号塑造了大众对于内容的消费习惯,用解说这样的辅助手段,完成对长视频的解构与重构,观众习惯了以几分钟时间来看完故事的起承转合,让爽点、反转快速到来,而不需要冗长的镜头和情节铺垫。

这些长期形成的创作与消费惯性,都让短剧无法短期内完成“精品化”。观众对于微短剧的消费需求仍然是即时性的,微短剧制作成本和周期也难以和长剧相比,一两部精品短剧出圈,并不能视为整体微短剧的普遍升级。

投资人王冉就在去年底的演讲中指出,短剧是剧集行业的补充,甚至是重要补充,但不代表剧集行业的未来。当然,他并没有否认短剧精品化的趋势,并且认为未来高投入的精品微短剧横屏模式可能会是主流,至少会占据半壁江山。

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而短剧在追求精品化的过程中,免不了向长剧和电影取经。出圈的精品微短剧,往往提升了服化道水平,镜头美感,或者在表达主题上略有拔高,不完全追求爽点,这些都和打造一部高品质剧集的方向暗合。

《引她入室》导演杨科南甚至曾提到,短剧精品化未来的方向就是短剧的电影化,“精品短剧就是按分钟付费的电影,所表达的立意、所展示的美学水准或许比大多数电视剧都要高。”

目前这一愿景还只是看上去很美,比如这次《家里家外》出圈后,就有自媒体提到,虽然在采访中主创声称精细化和严格化,但服化道仍然存在漏洞,比如在争抢电视机的第23集中,老式电视在几位演员的手里像一个塑料模型一般轻盈。

《家里家外》截图

导演郑晓龙在年初演讲中提到,尽管微短剧有一些出圈的作品,抢占了流量,但相比于长剧,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微短剧仍然较少。“因此,现在要进行总结是相当困难的,还有待更多的实践与观察。”

换言之,微短剧还在早期,制作经验也还没到归纳与总结成规律的时候,仍然是一种还在摸索中的视听艺术。微短剧创作者也试图传达这点,《家里家外》制片人在采访中提到,“短剧就像小语种,比如西班牙语,我们学了五年,才勉强会了一点。”

在投资更高的短剧中,也确实试图利用竖屏特性来进行构图,这对微短剧就属于新语言的尝试。这又和上述王冉的判断有些出入,他认为横屏模式将会成为精品短剧主流,无疑不太认可竖屏模式形成新的精品模式的可能性。

微短剧还处在从野蛮生长到形成自身范式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各种可能性涌现的过程。过去直播、互动剧等内容也都出现过内容进化,或者形成新的视听语言的讨论,但大部分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微短剧能否真正形成自身进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

起码从路径来看,微短剧想走向精品化,并不能做长剧的压缩饼干,而要成为新的艺术物种。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