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大学2025|成立两个新学部后,北大新工科将向何处发力?

  • 生活
  • 2025-03-31 14:37:06
  • 12
  • 更新:2025-03-31 14:37:06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北大成立两个新学部后,新工科将向何处发力?

近段时间,继复旦改革向新工科发力、南大加速新工科布局引发关注后,北大“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新增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的消息,使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北大的新工科建设上。

北大原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下设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新成立的工学部,由工学院(本科生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

新成立的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

北大此次学部调整意义何在?北大在新工科领域已有哪些布局?重点是什么?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如何看北大调整设立两个新学部?

关于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新增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的原因考量,北大新闻网3月25日发布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工学部班子宣布会举行》一文中有所提及。

文中提到,聘任梅宏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查红彬、张兴、陈清为副主任;聘任段慧玲为工学部主任,程和平、倪晋仁、夏定国为副主任。

梅宏、段慧玲感谢原学部班子成员的贡献及学校各单位的支持,并表示,当前正值信息科学与工学的发展机遇期,两个学部将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学科交叉平台为载体,赋能其他学科协同共进、融合发展,推动新工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学校加快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力量。

北大校长龚旗煌指出:此次学部调整是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年”重点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站位,高起点谋划和推动学部建设,加快优化学科布局;要探索“1本N院”的学部发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要充分发挥交叉平台作用,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他希望两个学部传承“科技报国”光荣传统,锚定前列目标、打造顶尖学科,把新工科真正办出北大特色、北大水平,为服务支撑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也就是说,北大此次学部调整确实如外界所推测的,是要推动新工科建设。

对于北大此次学部拆分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指出,北大此前的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科学领域的所占比重、发展空间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北大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新增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是符合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新的发展逻辑的。

北大成立工学部无疑跟新工科建设密切相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如何助推新工科发展?

这从梅宏在北京论坛(2024)新工科专题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梅宏当时以“软件定义的未来世界”为题发表演讲,并指出,新工科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软件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起到了核心作用,并与未来世界紧密相关。软件定义的技术本质是把原先一体化的硬件设施打破,将基础硬件虚拟化并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管控软件,控制其基本功能,提供更开放、灵活、智能的管控服务。这预示着未来世界将朝着万物互联、一切皆可编程的方向发展。

大学2025|成立两个新学部后,北大新工科将向何处发力?

此外,北大“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坚持‘以科学促工程’的新工科发展路径”。这也可以理解为,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是促进北大新工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于当前高校纷纷向新工科发力的原因,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一方面是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影响。

“从教育的战略属性上看,发展新工科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在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上,中央有一句话: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其中主要都是理工科,尤其是以新工科为代表的交叉学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是要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而“卡脖子”技术很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需要新工科人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文理强校具备由理科向工科延伸,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基础和优势;同时,这些高校本身也面临通过布局新工科,打破学科壁垒,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压力。

陈志文指出,北大也一样,其推进新工科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复旦、南大等高校发力新工科是一致的。

北大“十四五”规划中写道,“坚持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特别是要补齐新工科等短板,促进理文医工农各学科融合发展,努力产出大成果、标志性成果,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设。经过3到5年建设,完成新工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新工科队伍评价制度,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示范引领综合性大学的新工科教育。”

从领导班子看北大新工科发展方向

北大新工科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北大这两个新学部领导班子阵容颇为强大,从中大致能推测北大新工科未来重点发力的方向。

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梅宏,是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副主任查红彬,是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从事智能科学技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安刑侦、医疗与文化遗产的应用中。

副主任张兴,主要从事硅基新型纳米尺度半导体器件结构与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小尺寸MOS器件与电路的抗辐照特性及其加固方法、集成电路参数库与单元库、集成电路可靠性与评测技术、半导体器件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另一位副主任陈清,主要从事纳米材料表征、电子显微学、纳米器件加工与性能研究,并在其研究领域内做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有业内学者认为,从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的架构,以及四位主要负责人的背景信息来看,该学部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布局,覆盖软件、硬件、材料、智能系统四大支柱,并强调跨学科协作。其战略可能在于通过底层技术(如纳米材料、集成电路)突破,赋能上层应用(如AI、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以国家重大需求(如自主芯片、高可靠系统)为导向,推动信息科技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工科“技术底座”。

北大工学部领导班子中,工学部主任段慧玲及副主任程和平、倪晋仁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慧玲还是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在界面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程和平同时兼任北大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973首席科学家,在钙信号研究、线粒体功能研究、科研仪器创制领域均有重要成果产出。

倪晋仁是环境水利专家,长期从事河流动力学、河流地貌学、河流污染源控制技术及河流治理工程方面的研究,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河流全物质通量”的概念体系,建立了全要素监测的方法体系,并提出了基于河流全物质通量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另一位副主任夏定国,是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及材料制备等领域完成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大学2025|成立两个新学部后,北大新工科将向何处发力?

业内学者分析,北大工学部可能会在力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与高端仪器创制、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储能技术等领域发力,并在学科生态构建上,通过“力学-材料-环境-医学”交叉,重塑传统工科边界,形成“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通过产学研联动,加速技术转化,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此外,近年来北大每年发布新工科交叉专项申请指南,支持从事信息与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跨院系、跨学科联合,面向需多学科协同支撑的国家重点方向和未来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交叉融合的目标导向科研。因此,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工学部虽是两个学部,但它们之间、包括与北大理科、人文、社科、经管以及医学部等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学部、院系可能也会有一些跨学科方向合作项目。

加速布局新工科,构建南北两个基地

实际上,数年之前,北大已经开始加速布局新工科,并构建了南北两个新工科基地。

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大工学院的建制取消。但另一方面,1952 年北大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学科,此后又陆续建立起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愈加处于关键地位。北大原有的学科设置偏向文、理、医等学科,面向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学科未得到充分发展。”北大工学院官网的学院概况中介绍,在此背景下,2005年2月,北大重新创建工学院。“工学院从成立开始就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

北大加速布局发展新工科,则始于2020年。

2022年,北大新闻网发布的《新建6个学院5个实体研究机构——北大新工科的特色之路》一文中写道,“自2020年《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出台以来,北大新工科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迎接未来技术挑战为使命,新建6个学院5个实体研究机构,走出一条综合性大学发展新工科的特色之路。”

这篇文章提到,2020年8月,北大以党委会全会的形式正式审议通过《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凝聚起全校对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共识,确定了依托新校区建设新工科的战略行动、发展定位和建设路径。

北大新工科建设有三重内涵:“以理启工”,即以科学促工程;“以文冶工”,即建设蕴含人文精神的工科;“以工促多”,即加强新工科对人文社科、理科、医科等学科的辐射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2020年至2022年,北大先后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等6个学院,深耕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此外,北大新工科先后成立了5个实体研究机构——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

“发挥‘小而精、体制活’的特点,实体研究机构正在成为新工科交叉研究的‘学术特区’。”文章称,“两年时间,布棋落子,新建6个学院和5个实体研究机构,迄今共19个主要建设单位。北大正在以大魄力和大格局,将新工科建设送上快车道。”

2021年10月,在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上,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北大“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设作为北大的重要内容,力争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实现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快速发展。

不仅如此,近年来在加速发展新工科的过程中,北大已经形成了南北两个新工科基地。

北大“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以昌平新校区作为新工科建设基地,规划新工科重点发展方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重要科学研究平台,综合性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实现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北大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来自北大计算机学院的第一批研究生。对此,北大官微的推文中曾写到,“落子谋全局,这正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一步重要支撑。”

如果说北大昌平校区是北大新工科发展的北方基地,那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则是北大新工科建设的南方基地。

2022年,北大副校长、北大深研院院长张锦在其发表的《建设北大“新工科”南方基地 助力深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文中提到,北大深研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确立了“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未来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北大“新工科”南方基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深圳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需求。

张锦介绍,北大深研院与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科技创新型企业强化战略协同,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安全节能环保、超高清视频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成生物、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集聚力量进行攻关。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