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这是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所开“古代中国的艺术文化史”一课的记录稿之一。我把这份记录稿题作“伪装成艺术史的文化史”,是因为这门课尝试通过古代中国艺术史的一些材料,抵达古代中国文化史的若干核心主题。所以上课时,我会让学生记住,这一讲里,你要留心几个“艺术史关键词”,但更要注意若干“文化史关键词”。这一讲的“艺术史关键词”,是玉琮、玉璧、玉、金缕玉衣;“文化史关键词”则是天圆地方、绝地天通、巫觋、礼仪、君子之德等,实际上讲的是古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信仰问题。
我们先从一个熟悉的故事讲起。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完璧归赵”的故事,知道“负荆请罪”的成语,还有人可能知道《将相和》这出戏。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和这出戏,都涉及一块玉,叫作“和氏璧”。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在战国中后期,西边的秦国崛起。秦国原本是西戎,能打仗,又有组织,还有好马供骑兵,渐渐欺凌东边的六国。大概在公元前二八〇年,秦王威胁赵王,说要用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换传说中的“玉璧”,赵王没办法,就召见蔺相如来商量。蔺相如是谁?原来,他只是赵王宦者令缪贤手下的一个舍人,舍人就像门客。战国时代,贵族都有好多门客,大家都听说过,像信陵君门下就有很多门客,鸡鸣狗盗,弹筝搏髀,什么人才都有。蔺相如也是这样的人,那时候,据说他是临危受命——
(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辱使命,把玉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因此他当了大官。传说,原来地位很高的大将军廉颇不高兴,和他闹别扭,蔺相如表现了宽大胸襟,廉颇被感动,于是负荆请罪,从此文武之间同舟共济。京剧《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这里的问题是,这块玉璧哪儿来的?为什么这么珍贵?一块玉,居然可以换十五座城?“完璧归赵”这事儿,就真的那么了不起吗?
原来,这块玉非同小可。它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在《韩非子》里面记载,春秋时期,大概在公元前六八九年,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为里面有玉,就拿来献给楚王。楚王让人来看,都说是石头。楚王很生气,就砍了他的左脚。老楚王死了,新楚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王和他的手下还是不相信,觉得他骗人,于是砍了他的右脚。等到这个楚王死了,新的楚王上来了,卞和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双脚,但他还是要证明这块石头是真正的宝玉,所以抱着这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传说里面讲,他哭得泪中滴血。这时的楚王也就是楚文王,就有些奇怪,问道:“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你特别悲恸?”卞和说:“我不是在为我的脚悲痛,我伤心的是这明明是宝玉,人们却有眼不识。”这时楚王让人剖开这块璞玉,果然里面是美玉。这就是世传的“和氏璧”,据说是古代最贵重的玉。
古代人对于玉的重视,现在的人是想不到的。虽然现在和田玉价格也被抬得很高,也有“赌玉”之风,就是高价买还没有剖开的璞石来赌运气,但那或者是投资,或者是投机,眼睛盯着的是“价格”,最多是一种赏玩的心态;古人对“玉”,是有特别的信仰在里面的。
什么特别的信仰呢?《周礼·春官·大宗伯》里面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在古代,玉是一种用来祭祀天地,献给神灵的珍宝。大家知道,古之大事祀与戎,就是祭祀和战争。战争是人和人打,用兵器战车,靠的是力量,胜则王侯败则寇,打赢的就是霸主。可人再厉害,也打不过天地神鬼,所以那一手硬,这一手软,要靠祭祀。“祀与戎”,祭祀的位置排在战争之前,祭祀是人和天地神鬼相通,对天地鬼神的“贿赂”。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我们后人老是想象,孔子很哲学,孔子很理性,遇到事儿总是往大道理上扯,其实,儒家也是从巫觋主持礼仪活动那儿发展过来的。据说,孔子自己就说儒和巫是“同途而殊归”。加上那时的人还很迷信,该拜拜的还是拜拜,孔子也只好随大流,虽然他老提醒人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拜拜就得有东西奉献。咱们都看见过,家里拜祖先,也得供上酒食,烧个香什么的。古代,王侯的天地鬼神之祭祀,除了酒水三牲之类,还得有苍璧、黄琮。根据后来儒家学者们想象出来的最严格的祭祀方式,大的祭祀还要有青圭(扁薄长方形,顶端三角形的玉片,立春祭祀东方太昊)、赤璋(丫形扁平玉片,立夏礼南方炎帝)、白琥(虎形玉器,立秋礼西方少昊,在妇好墓有出土)、玄璜(立冬祭北方颛顼)。这当然都是汉代五行说的解释,不见得真是商周时期的情况。不过,古代确实有各种用玉来祭祀的,比如有玉牒、玉册等。
从左至右:青圭、赤璋、玄璜
可见,本来“礼”就是要用玉的,因为玉很珍贵,献给天地神鬼才能“贿赂”成功。你看古代写的“寶”字,什么是“寶”?就是屋子里面有玉、有缶还有贝(钱);你再看“禮”字,王国维解释说,就是器皿里面放上“玉”,用在“示”,也就是祭祀仪式上。
古代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玉这么重要?
一
这里我们要从“玉琮”说起。
如果大家稍稍了解一些中国考古,就会知道,古代中国,也就是五千年以前,北到红山(辽宁、内蒙古),东到龙山(山东),南到良渚(浙江)、凌家滩(安徽),都发现过一种特别的玉器,这就是玉琮。特别是一九五六年以来,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玉琮。常州寺墩三号墓、上海福泉山六号墓、吴县草鞋山一九八号墓,均出土过玉琮,其中浙江余杭反山第十二号墓出土的玉琮,特别精美。
余杭反山第十二号墓出土的玉琮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玉琮?玉琮在那个时代是干什么用的?有一种说法很值得注意。曾任教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光直先生,在一篇《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章里说,琮是外方内圆的,它象征古代人心目中的天地。古人要用苍璧礼天,是因为它是圆的,象征圆的天穹;用黄琮礼地,是因为黄琮的方象征着大地。而玉琮兼有方圆,可以象征天地。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让我们来看宗教史家的说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默西亚·埃里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的《世界宗教理念史》里说,“中心”对于古代人类来说,特别重要。他在追溯人类信仰的历史时指出,由于人逐渐直立起来,开始和动物不同,于是有了“猿人所无法理解的空间架构:从上方和下方的主轴向四方散开。换句话说,空间是围绕着人体结构,向前后、左右、上下延伸……这种以‘中心’定向的空间经验,说明为什么领土、聚落和居所,及其宇宙象征的标准划分和分配非常重要”。《诗经》里面也说,建筑居住的地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定之方中”,中心确定了,才能够定东南西北四方。中国传统里面,中轴、中心就是很重要的,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华夏要自称“中国”。埃里亚德又说,其他民族也有“世界之树”的想象,世界之树生长在世界的中心点,每年人们都会举行仪式,重新叙述宇宙的创造故事,而“世界的中心”就是需要祭祀和祈祷的地方。他以中国的建筑为例,说“天如穹苍,中央有如支柱撑着,覆盖大地。房屋中央有支柱或洞让烟雾散去,就如同世界的天柱和北极星的‘天洞’”,这很有道理,也有根据。在《世界宗教理念史》第二卷里,他进一步说,传统中国的宇宙形象是“有个世界的中心,其中垂直轴贯穿穹苍和深渊,而向四个方位展开。天圆(形似鸡蛋)地方,穹庐覆盖大地,大地被形容为马车的方形车厢,中央的柱子撑起高台,和天一样地圆。世界的五行(四个方位和中央)都有其对应的颜色、味道、声音和特别的符号”。在中国,王都就代表世界中心,这一观念和古代的近东、古印度、伊朗的一样,“因为在那里,天地才可以交通,完美的王都应该是在宇宙的中心。……根据中国的传统,在首都会有个‘明堂’,那是举行祭典的地方,也是世界形象和天文历法的象征,明堂建于方形的基地(相当于地),于其上建造圆形的屋顶(相当于天)”(《世界宗教理念史》第二卷,第27页)。
《世界宗教理念史》
现在北京的天坛,不也是这样的吗?
的确,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在他们想象中,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就像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古代人说“宅兹中国”,这是在西周的何尊铭文里的一句话。那么,什么叫“中国”?就是中央的都城,王所在的地方,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央之国”。这个大地的中心与天穹的中心上下相对,所谓“洛下无影”,这是最高级、最优越的文明所在地。
我们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说明“玉琮”在古代有什么意义。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版
我再多说一点儿考古的事儿。近年的各种考古发现里,还有不少印证这种说法的资料。比如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版。这座墓大概是五千多年前的,其中,玉版(约11厘米×8.2厘米大小)放置在遗骸的胸口位置,方形玉版中心刻有小圆形,外又有大圆形,两圆之间分为八等份,呈放射状,每一份均有一矢形,四周有四、五、九、五孔。已故的考古学家俞伟超认为,这就是象征大地为八方,即《淮南子·地形》所说的“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另一位香港的学者饶宗颐认为,这就是象征“天圆地方”,因为《周髀算经》卷上之一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还有的学者像研究天文学史的陈久金认为,玉版周边的孔数,也许有特别的意思,恐怕和《河图洛书》里面“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有关。当然,考古材料不会说话,这些解释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不过,古代中国确实相信天圆地方,汉代画像中常见伏羲、女娲,一持规画圆,一持矩画方,象征着创造天地。一直到唐代,绘画中仍然有类似的伏羲女娲图像。
唐代麻布画《伏羲女娲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很多学者都同意张光直的说法,猜测古代玉琮的形状和它的神秘功能有关,认为它的象征意味和祭祀功能,透露了古人对于天地的想法。古人的想法是:第一,天道左旋,天像一个圆形穹庐,它的中心在北极(太极、太一),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神圣中心,它永恒静止,却如同车轮的轴心,运转一切日月星辰。第二,中原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叫作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让我们看几个图像。
第一个是明代人所画的《天地定位图》,该图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相当长久的一个关于天地的观念:天圆如倚盖(圜天有二十八宿),地方如棋局(以中原即京师为中心),地倾西北界(西北如撒马尔罕、瓦剌,处于地势高处),地不满东南(东南有海)。
《天地定位图》
第二个是天坛和地坛,地坛祭祀大地,所以是方形;祭天的天坛,因为与天有关,所以,也要仿效天圆。
第三个是古人想象中的测天神器玉璇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天文仪器,因为要测天,所以是仿效天穹的模样。
玉璇玑
二
如果仅仅是象征天地,那么,玉琮的外形弄成方的或者圆的就是了,为什么玉琮中间是空的呢?中间的孔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光直在前面提到的《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这篇文章里进一步猜测,他说,既然玉琮象征天地,那么,“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而“通天地”是自从“绝地天通”之后,巫觋的重要责任。换句话说,玉琮的中空,就是巫觋可以借助玉琮中间的孔道,从地下上升到天上。玉琮外面的各种动物纹饰,象征着引领巫觋上升的神物。
先说玉琮上的纹饰。在玉琮上,往往刻画了复杂神秘的纹饰,有人把它叫作饕餮纹,有的说是云雷纹,有的说是兽面纹。这些纹饰的名称,下面讲青铜器的时候还会不断碰到。大家看反山玉琮上的兽面纹,眼睛大大的,很生动。有人分析说,两个眼睛一个嘴,应当基本来自老虎头部正面的想象和夸张;也有人说,不是的,上半部是神人的脸,再上面是头上的羽冠,下面才是虎头,宽宽的鼻子大大的嘴;还有人说,这些猜测都不对,应当是头戴面具的巫。
反山玉琮上的纹饰
不管怎么说,这里纹饰上象征的,是一种有神奇力量的东西,巫觋也好,老虎也好,神人也好。我想,张光直的说法很有道理。他认为,这些纹饰象征的就是一些神兽。据说,这些神奇的动物,或者想象的怪兽,如龙、虎、鹿,可以协助巫师上天入地,沟通人与神。这种说法的确有文献和历史的证据。张光直先生指出,东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就说过,龙、虎、鹿可以让道士“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后世道教经典《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也说过,龙、虎、鹿可以协助道士“上天入地,穿山入水”。那么,玉琮上的兽面纹,就是这样的象征,古人想象通过它可以和神秘世界沟通。
所以,《说文解字》里面说,“灵,巫以玉事神”。请注意,有人也指出,古代“靈”字的上面是“零”,即下雨,下面从“玉”,而不是从后代汉字的“巫” 。
三
古书上说“巫以玉事神”,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玉”来事“神”?神为什么特别喜欢玉?
原因很简单,玉本身就有灵异之处。从先秦两汉,我们随手找几个例子。《周礼·天官·玉府》里面说,“王齐,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众注:王齐,当食玉屑),就是说,王在斋戒过程中吃的是玉,据说,因为玉是纯阳的精华;汉代铜镜铭文中,也有“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飞龙,乘浮云”这样的句子,就是说,神仙吃的是“玉英”。《文选》里面有张衡《西京赋》,唐代李善的注说,“(汉)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就是说古人相信,用铜盘接天上的露水,拌了玉的末儿吃下去,可以不老成仙。一直到隋唐,人们还是相信这个传说,好像神仙都是要服食玉的,吃玉可以成仙或者长寿,比如《天宝遗事》就记载,“唐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道士叶天师《枕中记》也说,“玉屑如麻豆,久服轻身长寿”;而道教的《金丹诀》里也说,“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乱”。
上古到中古,这种想象很多。所以,在中国古代,“玉”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贵重、精美等商业的或审美的边界。正是因为玉重要,所以,古人对“玉”分辨得很细很细。《说文》里面,居然有一百二十六个关于“玉”的字,有关“玉”的字这么多,分得这么细,恰恰说明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
各种玉的名称:“瑜,瑾瑜,美玉也”“琼,赤玉也”。
不同的玉器名称:“球,玉磬也”“璧,瑞玉环也”“璜,半璧也”“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
不同用途的玉器:“瑱,以玉充目也”“珥,瑱也”“瑬,垂玉也,冕饰”。
各种玉的色泽品质:“瑛,玉光也”“玼,玉色鲜也”“瑕,玉小赤也”“莹,玉色也”。
形容玉的声音,有玲、玱、玎、琐、璜等。
形容类似玉的石头,就有玖、璁、璒、碧、琨等。
中国古人对“玉”的重视,也引起西洋学者的关注,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著名的东方博物学者劳弗(Berthold Laufer,一译“劳费尔”),他最有名的书是《中国伊朗编》,讲中国和伊朗在古代的物质交流。他在一九一二年就写过一本书《玉:中国古物与宗教的研究》(Jade: 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Chicago, 1912)。这不奇怪,看看传说中,《红楼梦》里面的通灵宝玉,就神得很,是命根子。古代人死了,也要有种种用“玉”做成的陪葬品,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给死人嘴里放玉片,就是“玉琀”。为什么死者要口中含玉(或米),为什么《周礼·春官·典瑞》里说“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再看看这些做成蝉一样的玉琀,为什么玉琀要做成蝉的样子?因为蝉在古人想象中,会蜕变再生,而玉则是可以滋养、生肌,甚至服食之后可以成仙。
玉蝉
也许说到这里,大家就想起“金缕玉衣”了。古代人去世,稍有能力的贵族士大夫,陪葬的时候,手上有玉握,耳朵有玉珥,各个窍孔有玉瑱,脚下有玉踏。更高级的王公,则有全身的金缕玉衣。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八处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一般有金缕玉衣的墓葬,往往还有黄肠题凑。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墓中,都有金缕玉衣。其中,刘胜的金缕玉衣由一千多克金丝与两千四百九十八块玉片组成。他的妻子窦琯的金缕玉衣,稍稍弱一些,也由七百克金丝与两千一百六十块玉片组成。一九八三年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也发现金缕玉衣,只是等级低了一点,不是金缕,而是丝缕,是用丝串起来的。直到三国曹魏时代,魏文帝曹丕延续其父曹操有关“薄葬”的传统,在黄初三年(222)下令禁止用玉衣,才结束了这个奢侈习惯。所以,后来的墓葬中,就不再发现有金缕玉衣了。
回头再说“玉”。古代的玉种类很多,有人说,可以分四类,一是祭祀用玉,比如圭、璧、琮;二是丧葬用玉,比如琀、握、踏、珥、琠;三是佩玉,如璜、环等等;四是凭信用玉,比如玉符、玉玺、玉印等。在三门峡附近发现的虢国墓地,尤其是在第二〇〇一号国君虢季子墓中,居然有九百六十七件各式各样的玉,不仅有璧、琮、璜、珪、璋,也有用于丧葬的缀玉、瞑目、琀玉、握玉、踏玉等。
当然,秦汉以前是等级社会,理论上,公侯伯子男,贵族、士大夫、庶民,不同等级的人,只能用不同等级的玉,据说,这是有严格规定的。这种器物的等差规定,是一种象征,古代社会依靠礼仪和象征,维持着世俗社会的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说,“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意思就是说,标志等级的各种称号(名)和象征等级的各种物品(器),不能轻易借给别人。这些称号和器物一旦被乱用,这个等级社会也就混乱了。比如王与诸侯,要按不同等级用不同尺寸的玉器,例如“圭”,《周礼·考工记·玉人》就说,“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王的圭一尺二,公的圭九寸,侯、伯的圭只有七寸,还得分出名字是“信圭”还是“躬圭”。另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神灵,也要严格按照规定用玉。这种复杂而严格的规定就是“礼”。从古代“禮”字的结构,也许可以看出一点名堂。古代象形文字常常可以透露很多文化信息,前面我们提到,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就解释,“(礼)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他又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按,这个字下面的‘豆’就是一种器皿)。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玉在古代可不像现在,它的背景、内容和意味要多得多。
总而言之,玉在古代很重要。它不仅可以通天地、祭鬼神,可以防腐生肌,甚至延年益寿、飞升成仙,而且在后世形成秩序森严的“礼”。这就使得古代的“玉”无比珍贵,一直到了唐代,官府还是极端重视采玉,用很严厉的手段要求产玉的地方,像蓝田的民众,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采玉。大家不妨读读韦应物的《采玉行》,里面说“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另外,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也很值得一读,“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这样,大家再想想,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也许就不那么奇怪了。
四
回到“玉琮”能够通天彻地这一点上来,我们谈一谈古代文化史的问题。
所谓“通天彻地”,其实,既是古人的希望,也是古人的想象。按照结构主义神话学的说法,大多数地区和民族都有这种希望和想象。这种想象里面包含了五个要素:一、人和神可以相通;二、有各种通天的“天地之轴”;三、地和天、人和神会出现断绝,造成混乱;因此,四、大灾难就会降临(比如洪水);五、拯救人类的英雄、祭司、巫师出现。在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天地之轴”就是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说,“(昆仑)乃维上天,登之乃神”,登天的途径之一有大树,“都广建木,众帝所自上下”。它也叫“天柱”,《神异经》里面说,“昆仑有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汉代的纬书《河图括地象》也说,“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这又说到了“中央”也就是通天必经的“中间孔道”。
古代中国传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就是早期社会是人神不分、混乱一团的。《国语·楚语下》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楚国的大夫观射父对楚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早期人和神都住在一起,无法分清谁是人谁是神,每个人都可以祭祀神灵,家家都自己做巫史,好像都可以通神,神也没有权威,人也不听神的。到了颛顼时代(颛顼是黄帝之后),他觉得不对头,就命令南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是木正)重,专管天上的事情,大会群神,分出次序;又命令火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是北正)黎,专管地下的事情,让人民各守本分,安居乐业,互相不越界。这样,人和神、天和地就被分开了。
从文化史角度说,人神、天地的分化,是一件象征性十足的事,正是因为人和神、天和地分开了,那么,就需要有专门的人物、专门的用具、专门的形式和专门的时间,来沟通天地人神。这里专门的人就是“巫觋”,专门的用具就包括玉琮这样的祭品,专门的形式就产生出后来神圣的礼仪,专门的时间就形成祭祀的节日。这样一来,本是人人都会的祭祀,就变成了专门家才懂的知识、技术和仪节。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这一点,很多研究思想史文化史的学者就指出,这就是“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起源,也是知识人或者说士大夫的起源。按照《国语》的说法,一切需要沟通天地人神的事情,都由重、黎也就是巫和史来管,巫管通神,史管人事。像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据说,就是世世代代负责人事的官员世家。玉璧、玉琮、玉圭等,成为专门用于庄严神圣仪式的礼器,这样一来,玉就更加神圣和珍贵了。
扯远一点,通过这些传说和神话,我们可以想象和理解古代巫、祝、宗、史的知识世界,尽管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但是,那个时代的自然知识,就是巫史们掌握的,和我们并不一样。其中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星占历算。甲骨卜辞可以证明,这类知识在当时很发达,用龟甲占卜,对风、雨、雷、电的祈禳祝祷,对天干地支、四时、十二月及置闰的使用,这是后世数术的源头,而这些数术知识,显示了当时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第二类,是祭祀仪轨。祭祀仪式的规则、神祇的名称、祭神的顺序、祭者的等级、供献的数量、祈禳的内容、占卜的方法,都是专门的通神技术,也是严肃的宗法知识,为什么?它靠不同的神祇名称、供献数量、祭品等级、祈禳内容,区分了参加者身份的不同。所以,它既是宗教性礼仪的源头,也是区分血缘等级和维护社会伦理的方法。
第三类,医药方技。相传巫咸、巫彭等十巫可以与神相通,古代的巫觋不仅有通神之术,而且有医方之术,卜辞中屡见“风疾”“痛疾”的记载,甚至还有关于双胞胎的记载,可见当时巫觋已经兼通降神与针药两种治疗知识,这是后世方技之学的源头,也是人对生命与身体的认识。
这些能够通天地的人,就是古代有知识的精英(古代的女巫与男觋)。从“民神不杂”(安居乐业与安详恬静的古代),到“家为巫史”(神界与人间的混乱杂糅),到“绝地天通”(精英阶层通过权力垄断沟通人、鬼、神的能力),知识阶层产生了——这恰恰是一个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我过去在苗寨生活过一段时间,我深深知道,在那种地方巫觋多有地位、多有权威。在古代社会里面,这些巫史,往来天地人之间,解决人类的各种焦虑。
我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一下著名的广汉三星堆铜像,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暗示的意义。正是这些巫史,才能带着古人穿越地下、人间和天上的三重世界。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五
毫无疑问,“玉”当然是美丽的,一般形容“玉”,大家都会用晶莹、温润、纯粹等词,如果看在眼里它很丑,握在手中没有舒服的感觉,没有人会喜欢它。
不过,古代中国,特别是儒家,常常爱讲道德,所以古人对于玉,老是要用它来比喻美好,也比喻道德、教养、品格。《诗经》里面有不少篇都提到“玉”,比如《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朱熹“如玉者,美其色也”),《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这还只是说它好看,但是,儒家学者就进一步用它来比喻高尚品德,像《礼记·玉藻》里面说,“古之君子必佩玉”。为什么?因为古人相信,“玉”代表了高尚纯洁,所以《小雅·白驹》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玄解释说,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秦风·小戎》也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郑玄解释说,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玉有五德)。
说起来,比喻常常可以有多重,钱锺书以前在《管锥编》里就讲,“喻之多柄”。一个形象“玉”,它既是美丽的,又是道德的,也常常是灵验的,这才是所谓的“通灵宝玉”。这一点很有意思,人类离开最简单最直接的生存目的之后,文化就会把实用的和美好的分化。衣服原本是遮风避雨防寒的,但是丰衣足食之后,渐渐就变成审美的或者仪式的,你看现在时装表演上,模特儿穿的,零零碎碎的那几片,哪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呀?那是展示漂亮、新奇、独特,甚至展示身份与财富。你看大凡庄严仪式上,出席的人穿得一本正经,西装笔挺,礼服整齐,这哪只是一个穿衣戴帽的事?那是为了庄严场合中人的身份。但是,这就是“文化”和“文明”,从保暖转化为审美,从果腹升格到仪式,就是一种进步。“玉”也是这样的,它不能吃不能穿,也不能当榔头使,但是,人们觉得它稀罕,又觉得它美丽,所以它越来越珍贵。珍贵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拥有它也就有了底气和权威,所以,“玉”就有了神圣性。这时候,“玉”就不是“玉”了,是一个有了很多附加意味的象征,有权力的人就要千方百计获得它。
我们以《逸周书·世俘》记载周武王克殷之后为例。三千多年前,在牧野打了一仗,周取代殷成为天下的王,为了要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并告诉四方诸国,就要举行盛大而庄严的仪式,其中,仪式上多次要使用玉——
第一天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圭,矢宪,告天宗上帝……格于庙”(陈列俘虏是战胜的标志,取殷王朝的鼎是获王权的象征,敬陈礼器美玉、宪令玉版,向苍天和上帝祈求,然后到宗庙中敬告天下)。
第二天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再次盛装,供奉美玉,敬告祖先)。
第三天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龠人造,王矢琰”(再度以陈列俘虏象征战胜对方,奏乐告神,再度奉献美玉)。
最后,到了第四天甲寅日,再到当时的战场牧野,“王佩赤白旌,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在战役发生的地方,以象征着战胜和武力的乐舞,举行厌胜意味的仪式)。
“玉”在古代有多重要,如果它不仅美丽,而且还稀罕,甚至有灵通,再加上神圣,“玉”就成为权力的象征。所以,后来皇帝都有玉玺,就像我们说的“印把子”,没有这个“印”,你就没有权力,你的印不是“玉”的,说明你的权力不够“成色”。古代有玉玺、金印、铜印,等级不同,最高级的当然就是“玉玺”了。传说,秦始皇用和氏玉做了这个玉玺,由李斯用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个玉玺一代传一代,拿到这个玉玺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皇帝,所以叫“传国玉玺”。可是,这个传国玉玺,你争我抢,还老是丢,这就很麻烦。丢掉了玉玺的皇帝,就有点儿心惊肉跳,生怕人家怀疑自己不是“真命天子”。
玉玺
说实在的,到现在,人们也没有看到过明代以前的传国玉玺。现在能看到等级最高的玉玺,是一九六八年在陕西渭河北塬狼家沟出土的“皇后之玺”。它是汉武帝时代的,是匍匐回首螭虎钮。可是,我相信玉玺还是有的,当皇帝总得有个凭证,否则人人都说自己是皇帝,所以,这个玉做的印把子就很重要。不仅中国古代皇帝把它当宝,日本天皇也把玉当作“神器”。象征天皇正统性的三种神器里,有一种就是八坂琼曲玉,吉田兼俱《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也把它叫作“神玺八坂琼”,藏在皇宫,与御玺在一起,是天皇相传的正统凭据。
可是话说回来,秦始皇的玉玺,究竟是不是和氏那块宝贝玉制成的,谁也说不清。不过后来传说,古代好像真的有一个代代相传的玉玺,有一次还摔了,所以缺一个角,被人用黄金补上。可是,历史上战乱很多,朝代更迭,皇帝的大印总是换来换去,今天丢了,明天再刻一个,早就不知道是不是原装的了,但总还是要宣称自己拥有真的。这里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宋朝。传说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咸阳有个姓段的人不知道从哪儿找着了玉玺,献给皇上。但皇上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就让蔡京这些礼部官员讨论;可是,过去谁也没见过,所以大家意见纷纷。最后,还是著名的画家李公麟站出来说,秦朝的玉玺用蓝田玉,蓝田玉是青色的,这块玉玺正好是青色的;秦朝玉玺很坚硬,没有昆吾刀刻不动,这块玉玺有龙蚓鸟鱼为纹饰,雕法很特别,现在人模仿不了,所以“此真李斯所为不疑”。好像断了案是真的,所以还搞了个很隆重的仪式来庆祝。可是,后来这个玉玺不知怎地又不见了。到了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有人又说找到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据说,是镇江都统翟朝宗从金人那里得来的,宋宁宗大为高兴,还隆重庆祝重新得到玉玺。可是,稍后另一个官儿赵拱文不知从哪儿又得到一个玉玺,个头儿比前次的还大,而且文字相同,这下,就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无论如何,皇帝的印信还是要用玉,而且是用最好的玉来篆刻的,因为玉不仅贵重,而且集灵通、美丽于一身,上面的文字也集权威、神圣于一身,所以它才成为皇权的象征。
六
过去的历史书都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的。现在,有人反对这个说法,觉得古代中国应当有一个“玉器时代”或者叫“玉文化时代”。他们在古书中找到一段资料,晋代袁康在《越绝书》中引用一个叫风胡子的人的话说,神农的时代,以“石”为兵器;黄帝的时代,“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斫地,夫玉亦神物也”;到了大禹时代,开始以铜为兵器,东周的时候开始以铁为兵器。所以,他们觉得,应当在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加上一个“玉”的时代。前面我们说了,毫无疑问,“玉”在古代中国很重要,但是,这么稀罕的东西,能够像石器、铜器、铁器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吗?这是我给大家留下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讲的是玉,实际上通过“玉”,我想给大家讲的是四个问题:
一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天地宇宙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的作用是什么;
二是巫觋,也就是古代知识人士是怎样产生的;
三是古代中国信仰和知识的分类是怎样的;
四是从神秘的、审美的、珍贵的到政治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于玉的观念变化,表现了古代中国怎样的思想文化变迁。
本文原刊于《书城》2025年3月号。
有话要说...